青少年情绪失调的识别与干预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0 07:40

——青少年情绪失调的识别与干预

医师简介

李 瑾

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

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

心理学硕士

心理治疗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事心理卫生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心理治疗上万小时。参与过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

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重性抑郁障碍占2.0%。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而且还未建立成熟而稳定的价值观,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中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改变情绪状态以促进、适应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面临困难时动员自己面对挑战,更清晰地思考,加强人际间的联系,使自己感觉更好,并实现其他目标。当一个人缺少这些能力时,就容易出现情绪失调,情绪失调是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特征。

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且隐蔽,几乎一半以上和家庭有关系,家长不要忽略以下症状:

1、情绪反应过度

抑郁: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等

焦虑:过度担心、紧张,常伴有睡眠障碍、身体不适等

强迫:重复思考、行为等

2、学习效率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

3、社交技能不足

人际敏感: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情绪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人际冲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紧张。

社交恐惧: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情绪问题而缺乏信心,在社交中显得害羞、退缩或过于自我约束,选择逃避社交场合,变得孤僻或与他人隔离。

4、生理反应异常

情绪失调也可能造成青少年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生理表现,而另一些青少年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等身体不适表现,但医学检查并无相应异常。

5、行为问题突出

冲动行为:情绪失调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和行为,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违抗行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违抗权威、违反规则或与他人冲突的行为。

物质滥用行为:一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尝试滥用一些违禁物品的行为,如酗酒、吸烟或使用药物等。

自我伤害行为:在情绪极度低落或焦虑时,一些青少年可能会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如割伤或自残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当父母与孩子保持开放、尊重和理解的沟通时,孩子会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减少情绪失调的发生。

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亲子沟通方式:

1. 批评指责:过度批评或指责孩子,而不是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2. 忽视感受: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对他们的需求缺乏回应。

3. 命令控制:采用命令式的语言和控制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缺少平等和尊重。

4. 消极比较: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5. 打断谈话:频繁打断孩子的发言,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6. 缺乏信任:对孩子缺乏信任,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判断。

7. 不合理期望:对孩子设置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期望,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

8. 暴力沟通:使用言语或身体暴力来解决问题,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心理创伤。

9. 忽视倾听:不认真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

10. 无效沟通:沟通方式单一、无效,例如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做孩子有效的情感缓冲垫?

建立良好亲子沟通,靠近和理解孩子在先,讲道理在后,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与帮助:

1、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

用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比如感同身受的表情、关爱的语气、不带偏见的倾听等,在倾听与关注中带领孩子一起认清情绪。

2、经历分享——安抚情绪

引导孩子复述故事,尊重他什么时间讲,讲给谁。帮助孩子整合情绪和理智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

3、教授孩子有效情绪调节技巧

引导孩子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正面思考:鼓励孩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心态。

情绪表达与宣泄:教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绘画、写日记等,避免压抑和积累。

家长自身情绪管理与示范作用

家长的不良情绪会通过传递以及孩子的模仿而对儿童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心理安全感,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1、自身不稳定的负面情绪

焦虑和压力:家长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可能会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和相处。

情绪波动:家长情绪不稳定,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和伤害,也会成为孩子情绪管理的不良示范。

2、未解决的婚姻冲突和三角化

婚姻冲突: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可能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三角化关系:父母将孩子卷入婚姻冲突中,使孩子成为“三角关系”的牺牲品,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

3、 “致病”的家庭期待

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期望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可能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过度控制:家长控制欲过强,可能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心理。

家长应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

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家长应学习并实践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技巧,以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文案:李瑾

排版:王小燚

关于我们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

我们是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一个聚集上海知名女专家,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委员来自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等18家市级综合医院,以及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等10家专科医院及5家市中医医院的所有专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知名女专家。

本专委会的主旨是用我们的爱心,全方位为公众传递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医学健康之声,重点聚焦妇女、儿童和老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